發布日期:2018/6/11 9:46:55 訪問次數:2012 作者:傅國亮 來源:中國教師報
-1-
重新建構以人文教育為主的
基礎教育課程結構
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應當以人文教育、培養人文素養為主,課程結構的價值趨向涉及對基礎教育根本任務的認識。當下,學生缺失的是人文教育,是人文素養的培養。
據資料顯示,美國從小學到高中文科比重遠遠大于理科,他們的觀點是較深的數理化知識不是人生必備的,中小學主要是人格塑造,比如樹立自信心、主動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人文學科占到學科總數的2/3。
我們中小學的課程也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哺育具有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思維的中國下一代。
-2-
知識的教學
要由教知識點轉變為教知識的要點
如今,一些學校存在忽視知識的地位和作用的傾向,而知識、能力、素質這三者的關系,甚至包括創新,知識都是基礎與前提。
學校要注意,一個是教材內容教師要編寫要點知識,另一個是教師教學要教授知識要點。課堂改革無論怎么改,主要內容都是知識的學習,離開了知識的學習就無所謂課程和課堂。同樣的知識教師如何講授,涉及人們對知識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我們常講的少而精,就是要求講知識的要點。
我們用事實和典型經驗證明這個觀點。原東北師范大學校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史寧中教授曾講到,雖然小學應用題有14種,但本質上只有兩種,一種是總量等于部分加部分,另一種是距離等于速度乘以時間,或者是總價等于數量乘以單價,這是高屋建瓴對知識點的概括。
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只記住這兩種題目類型,學生負擔就會減輕許多,輕了就會記得更準,就不容易出錯,這也對教師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
由關注知識傳授轉變為關注思維發展
教學不是看教師教給了學生什么,而是看發展了學生什么。
教學改革要改變什么?就是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而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最終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中小學教學有一個誤區,就是研究有多少知識點,誤以為教知識點就是教學,中國教育教學最大的問題是不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方式的培養。中國式教學就是教師備課備知識點,上課教知識點,考試考知識點——這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教材和課程標準的一個嚴重缺陷。我認為,突破這個誤區需要創立一個新概念——思維點。
教學不是研究有多少知識點,而是研究在知識點上有多少思維點。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思維點,讓學生學會思考。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智慧,也就是說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將來才能成為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人。
美國、日本和中國的基礎教育關于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方面有所不同,美國提出了學校要培養學生五種核心能力,即適應能力、交流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管理和發展能力、系統化思維能力,明確將思維能力列為核心能力;日本要求學校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即基礎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也位列其中;而中國關于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五個關鍵能力,即獨立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適應社會能力。
上述三個觀點是我們在改革過程中面對的基本問題,實際上也是我們常說的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問題。這個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會因為一些具體的變動而變動的,需要我們不斷關注和研究。
版權所有© 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南京分院 | 蘇ICP備17035447號-2 | 地址:江寧區南京市天元中路128號誠基大廈2幢915室 | 聯系電話:139-5165-2111 | 聯絡郵箱:jsmxk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