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5/18 9:13:36 訪問次數:1791 作者:網站管理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
面對來勢洶涌的人工智能大潮,當我們還來不及預測時,未來已至!與歷次技術革命不同,此次機器替代的不只是我們的手足、耳目,還包括大腦。這意味著,包括教師在內的腦力勞動者,同體力勞動者一樣會遭遇人工智能的嚴峻挑戰。今天的教師,不是你想不想迎接挑戰,而是已經站在了與科技賽跑的跑道上。教師應認清形勢,主動實現角色轉換,在人機競賽中贏得先機。
教師面臨嚴峻挑戰
今天的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面臨著哪些挑戰?
一是教學“人機大戰”中人類教師可能不如機器人。今年國慶節,有教育機構舉辦了一場教學“人機大戰”。此次活動招募了78名初中生和3名擁有17年教齡的高級教師,實驗組學生完全使用智能教學系統——機器人進行學習,對照組則進行真人授課。據了解,對照組3名授課教師都是優秀教師,曾經獲得過許多獎項。4天過去了,人機大戰的結果顯示:接受人工智能機器人教學的學生,平均分高出接受人類教師教學組近10分,人工智能取得暫時“勝利”。這一結果讓不少媒體驚呼,人工智能有可能搶走人類的飯碗,教師的職業將被取代。
二是教師部分工作正在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去年5月10日,一條新聞引起整個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名為吉爾·沃特森的機器人代替助教幫助學生解決畢業論文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回復電子郵件或在論壇發帖時,沃特森的語氣比較隨意,而且多用口語,能夠在幾分鐘之內提供細致準確的回應。機器人為學生授課5個月,期間沒有任何學生發現問題。直到被告知真相,學生才意識到他們的助教是機器人。對此,許多人深感震驚。
由此,在人工智能時代,不少人驚呼機器人有可能逐漸搶走人類的飯碗,取代包括教師在內的多種職業。去年《科學》雜志做了一個預測,到2045年,全球平均會有50%的勞動崗位被人工智能技術所替代,而在中國,這個數字將達到77%。
教師智能教學探索
目前,人們在激烈爭論人工智到底能不能取代教師這個話題。我認為,人工智能可以為教育變革提供強大的工具。隨著這種新技術的全方位應用,教師傳遞知識的作用將越來越小,人工智能可以教學生知識和技能,代替教師的部分功能。而在人工智能還不具備自主情感、自主意識和自主思維的情況下,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新能力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進行基于智能教學系統環境下的未來學校探索工作,像目前廣受關注的美國AltSchool等。從2010年開始,我們也在分別利用一些國外智能教學系統在北京、成都、廣州等地進行智慧課堂教學實驗,并取得顯著成效。IDIIL智能教學系統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具備個別化學習、發現式學習、交互式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點,通過培養學生自信心、專注力、獨立性、思考力、積極性、自識力等六大核心素養,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同時,它以“關愛、啟迪、快樂”為宗旨,追求讓每個學生在內心得到關愛,在智慧上受到啟迪,在學習上享受發現的快樂。
可以說,智能教學系統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上,從學科教學知識體系、學生認知規律上,以及從評價體系上等方面改變了教育。智能教學系統支持下的學校更像是一個學習中心,學生不分年級、不分班級,在一個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與成長,體現了“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精神和追求。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徹底改變了傳統學校教學的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狀況。
這樣的智能教學系統,一是提升了學生品質,大幅度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有一個學困生,突然回家說“媽媽,我有可能喜歡上數學了”;有一所學校初一的學生上數學課,下課鈴聲響了,學生不愿意離開教室,教師沒辦法,只好向下一節課教師借課;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最適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找到學習自信。一位被貼上“弱智”標簽的孩子說:“感到英文沒有那么難,我也能學!”從此開始積極主動地學習。隨著學生品質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變化。在一個由“學困生”組成的班級中,87%的學生有了進步,學業成績年級排名提升了4-46位。這些“學困生”進步更加顯著,往往由原來的厭學、懼學、棄學轉變為自信、快樂并享受學習。
二是改變了教師本身。智能教學系統可以讓教師重新煥發出活力。有教師動情地說:“我對于分層分出的那個最弱班級學生感到無能為力,感到從未有過的一種挫折感,也常常陷入自責之中?!爆F在有了智能教學系統,她感到“終于找到了理想的教育方式”。
教師角色轉變
今年初,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的報告中尖銳提出,“網絡原住民”增多,互聯網突破了課堂的邊界、學校的邊界、求知的邊界,“萬維空間”挑戰“三尺講臺”。網絡深刻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學習、生活、成長,如何做好引導規范、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如何促進線上與線下正向融合、虛擬與現實良性互動,非?,F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如何迎接這一挑戰?我認為,未來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應對:
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被譽為“PISA之父”的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認為:“以前,所有的知識都蘊藏在書本里,像一個編碼等待我們去尋找,找到了就認為找到了正確的答案。而今天的教育對于年輕人來說則是一個羅盤,他們要用羅盤開啟自己知識尋求的征程,并且去尋找他們以前不一定可以找到的答案?!碧峁傲_盤式”教育,需要教師轉變觀念。人工智能時代,教師需要擁有互聯網思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懷學生,從以傳統學?!叭行摹钡慕逃D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轉變角色,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師將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應成為項目和課程的設計者。像美國的HTH學校,教師設計自己的跨學科協作課程、創造綜合的項目、開展小組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啟發者。像美國IDIIL智能教學系統,教師成為學習環境的創造者和學習成效的分析者等。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革是一場革命,教師必須突破人類弱點,大膽嘗試,探索未來教與學方式。曾因做過“墻中洞實驗”、上過兩次TED節目而聞名于世的印度科學家蘇加托·密特拉教授,進行過孩子是如何實現自我學習的實驗,他得出的結論是:6歲-13歲的孩子,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電腦,他們可以自己組織起來,以小組的形式學會一切。
總之,教師應積極走進“互聯網+”時代,擁抱互聯網,并成為學生網絡生存的同盟,而不要成為學生使用網絡的“天敵”。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系中國教科院“基于IDIIL智能教學系統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課題成果)
上一信息: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怎樣的教師?
版權所有© 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南京分院 | 蘇ICP備17035447號-2 | 地址:江寧區南京市天元中路128號誠基大廈2幢915室 | 聯系電話:139-5165-2111 | 聯絡郵箱:jsmxkc@126.com